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河南尹王梁济南太守(七年) 东汉 · 汉光武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一
梁前将兵征伐,众人称贤,故擢典京师。
建议开渠,为人兴利,旅力既愆,迄无成功,百姓怨讟,谈者欢哗,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君子成人之美,其以梁为济南太守(《后汉·王梁传》)
风俗通义佚文卷:氏姓下 其一百五十一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
武强氏。
汉武强侯王梁,其后因封为氏(《广韵》九麌)
册孙权太子登为东中郎侯文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盖河、洛写天意,符谶述圣心,昭晰著明,与天谈也。
故《易》曰:「河出图,出书,圣人则之」。
孙将军归心国朝,忠亮之节,同功佐命;
而其子当为魏将军,著在图谶,由汉光武受命,李氏为辅,王梁孙咸,并见符纬也。
斯乃皇天启佑大魏,孙氏仍世为佐。
其以登为东中郎将封县侯万户
周嘉公旦,祚流七胤;
汉礼萧何,一门十侯。
孙将军亦当如斯。
若夫长平之荣,安丰之宠,方斯蔑如(《艺文类聚》五十一)
桓谭 宋 · 周紫芝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二四、《太仓稊米集》卷四五
惟人主之好恶为能移天下之俗。
人主之所好,天下翕然从之,不待赏而后劝。
人主之所恶,天下倏然违之,不待罚而后沮。
然则非人主之好恶能移天下之俗也,其势然也。
何以言之?
上之所好而吾从之,则君必喜。
喜而不已,甚者至于高爵以贵之,厚禄以富之。
上之所恶而吾违之,则君必怒。
怒而不已,甚者至于刀锯以戮之,鼎镬以烹之。
夫以人主之好恶而视天下之从违,祸福之至捷若影响,则天下之俗其有不移于上之所化者鲜矣。
人之情岂不欲舍死亡而求利达,以谓与其背世以蹈死,孰若殉世以求荣。
于是士之偷合取容以自媚其身者,其说以谓吾能一切苟简以徇人主之好恶。
虽宠幸亲昵之私固未易得,而流窜僇辱之祸亦庶几其免矣。
当是时,以其徇天下之好恶举世莫不皆尔。
有人于此确然自信而无所疑,毅然自守而不可夺,爵禄不能劝之使从,刑僇不能威之使惧,非天下之大豪杰,吾知其不能矣。
余于东京而得桓谭焉,是所谓天下之大豪杰者也。
初,王氏托符命以攘神器,一日除拜公卿数百人。
王兴卫将军,王盛为前将军
二人皆莽按符命而求得之,由卖饼而登用以示神焉。
士亦何敢不为符命之说?
刘歆,汉宗室也,始以应谶易名,其后乃为莽国师
扬雄汉儒宗也,乃以符命取讥当时。
默然不闻其有一言也。
此余所以谓其为天下之大豪杰者也。
世祖以英武有为之资,仗大义以平新室之乱,神机妙算,动无违策,故能整坠绪于既绝之后,援斯民于涂炭之中。
虽汤武之业远过,而乃笃意于谶书,曾无以少异于莽焉。
夫亲值其乱,将以易乱而归之正,乃反蹈其覆车之辙而不知,此何理也哉?
宛人李通始以图谶说光武起义兵,又其在长安时,彊华关中奉《赤伏符》。
其后群臣托以说光武起大位,至其祝文告天皆引谶记。
中元二年,乃宣布图谶于天下,则其信之可谓笃矣。
及其即位,乃以谶文用孙盛大司马,众论始不悦。
又按《赤伏符》,王梁、王卫作,光武乃拜王梁大司空焉。
夫用大臣不以功德而专用谶纬,此与王兴、王盛之事何以异哉?
自是政无小大皆决于谶。
至于郑兴以「不善为谶」坐为帝怒,而尹敏乃以「君无口,为汉辅」之语竟取摈斥,举天下之士皆从而为符谶之说矣。
于是时上疏抗论,力诋谶之非经,几不免杀,非信道之笃而能然乎?
展转于新室纷更之馀,终不肯一言以取媚于时。
及中兴之后,谶说益,而犯颜力诤以辨其非,则其人自视岂随其波而汩其泥者哉?
故曰:士有特立独行,不移于举世之所好而自信其道者,然后可以谓之大豪杰也。
论治道疏 隋末唐初 · 魏徵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九
臣闻君为元首。
臣作股肱。
齐契同心。
合而成体。
巳成不备。
为未成人。
然则首虽尊高。
必资手足以成体。
君虽明哲。
必资股肱以致治。
礼云。
人以君为心。
君以臣为体。
心庄则体舒。
心肃则容敬。
书云。
元首明哉。
股肱良哉。
万事康哉。
元首丛脞哉。
股肱惰哉。
万事堕哉。
然则委弃股肱。
独任胸臆。
具体成理。
非所闻也。
夫君臣相遇。
自古为难。
以石投水。
千载一合。
以水投石。
无时不有。
其能开至公之道。
申天下之用。
内尽心膂。
外竭股肱。
和若盐梅。
固同金石者。
非惟高位厚秩。
在于礼之而巳。
昔周文游于凤凰之墟。
袜系解。
顾左右。
莫可使结者。
乃自结之。
岂周文之朝。
尽为俊乂
圣明之代。
独无君子哉。
但知与不知。
礼与不礼耳。
是以伊尹有莘之媵臣。
韩信项氏之亡命。
殷汤致礼。
定王业于南巢。
汉祖登坛。
成帝统于垓下
夏桀不弃于伊尹
项王垂恩于韩信
岂肯败巳成之国。
为灭亡之虏乎。
微子骨肉也。
受茅土于宋。
箕子良臣也。
陈洪范于周。
仲尼称其仁。
莫有非之者。
礼记称鲁穆公问于子思曰。
为旧君反服古欤。
子思曰。
古之君子。
进人以礼。
退人以礼。
故有旧君反服之礼也。
今之君子。
进人若将加诸膝
退人若将坠诸泉。
无为戎首。
不亦善乎。
又何反服之礼之有。
齐景公问于晏子曰。
忠臣之事君。
如之何。
晏子对曰。
有难不死。
出亡不送。
公曰。
裂地以封之。
疏爵而待之。
有难不死。
出亡不送。
何也。
晏子曰。
言而见用。
终身无难。
臣何死焉。
谏而见从。
终身不亡。
臣何送焉。
若言而不见用。
有难而死。
是妄死也。
谏而不见从。
出亡而送。
是诈忠也。
春秋左氏传曰。
崔杼齐庄公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
其人曰。
死乎。
曰。
独吾君也乎哉。
吾死也。
曰。
行乎。
曰。
吾罪也乎哉。
吾亡也。
故君为社稷死。
则死之。
为社稷亡。
则亡之。
若为巳死而为巳亡。
非其亲昵。
谁敢任之。
门启而入。
枕尸股而哭之。
兴。
三踊而出。
孟子曰。
君视臣如手足。
臣视君如腹心。
君视臣如犬马。
臣视君如国人。
君视臣如土
臣视君如寇雠。
虽臣之事君。
无有二志。
至于去就之节。
尚缘恩施厚薄。
然则为人上者。
安可以无礼于下哉。
窃观在朝偫臣。
当枢机之寄者。
或地邻齐晋。
或业预经纶。
并立事立功。
皆一时之选。
处之衡轴。
为任重矣。
任之虽重。
信之未笃。
信之不笃。
则人或自疑。
人或自疑。
则心怀苟且。
心怀苟且。
则节义不立。
节义不立。
则名教不兴。
名教不兴。
而可与固太平之基。
保七百之祚。
未之有也。
又国家重惜功臣
不念旧恶。
方之前圣。
一无所閒然。
但宽于大事。
急于小罪。
临时责怒。
未免爱憎之心。
不可以为政。
君严其禁。
臣或犯之。
况上启其源。
下必有甚。
川壅而溃。
其伤必多。
欲使凡百黎元。
何所措其手足。
此则君开一源。
下生百端。
百端之变。
无不动乱者。
礼曰。
爱而知其恶。
憎而知其善。
若憎而不知其善。
则为善者必惧。
爱而不知其恶。
则为恶者实繁。
诗曰。
君子如怒。
乱庶遄沮。
然则古人之震怒。
将以惩恶。
当今之威罚。
所以长奸。
此非尧舜之心。
非汤禹之事。
书云。
抚我则后。
虐我则雠。
孙卿子曰。
君舟也。
人水也。
水所以载舟。
亦所以覆舟。
孔子曰。
鱼失水而死。
水失鱼。
则犹为水也。
故尧战战慄慄。
日慎一日。
安可不深思之乎。
安可不熟虑之乎。
夫委大臣以大体。
责小臣以小事。
为国之常也。
为理之道也。
今委之以职。
则重大臣而轻小臣。
至于有事。
小臣而疑大臣。
其所轻。
疑其所重。
将以致理。
其可得乎。
又政贵有恒。
不求屡易。
今或责小臣以大体。
或责大臣以小事。
小臣乘非其据。
大臣孰得其所守。
大臣或以小过获罪。
小臣或以大体受罚。
职非其位。
罚非其罪。
欲其无私。
求其尽力。
不亦难乎。
小臣不可委以大事。
大臣不可责以小罪。
任以大官
求其细过。
刀笔之吏。
顺旨承风。
舞文弄法
曲成其罪。
自陈也。
则以为心不伏辜。
不言也。
则以为所犯皆实。
进退惟谷。
莫能自明。
则苟免其祸。
大臣苟免。
则谲诈萌生。
谲诈萌生。
则矫伪成俗。
矫伪成俗。
则不可以臻至理矣。
又委任大臣。
欲其尽力。
每官有所避忌不言。
则为不尽力。
若举得其人。
何嫌于故旧。
若举非其任。
何贵于疏远。
待之不尽诚信。
何以责其忠恕哉。
臣虽或有失之。
君亦未为得也。
夫上之不信于下。
必以为下无可信。
若必下无可信。
则上亦有可疑矣。
礼云。
上人疑。
则百姓惑。
下难知。
则君长劳。
上下相疑。
则不可以言至理矣。
当今偫臣之内。
远在一方。
流言三至而不投杼者。
臣窃思度
未见其人。
夫以四海之广。
士庶之众。
岂无一二可信之人哉。
盖信之则无不可。
疑之则无可者。
岂独臣之过乎。
夫以一介愚夫。
结为交友。
以身相许。
死且不渝。
况君臣契合。
实同鱼水。
若君为尧舜
则臣为稷契。
岂有遇小事则变志。
见小利则易心哉。
此虽下之立忠。
未能明著。
亦由上怀不信。
待之过薄之所致也。
此岂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乎。
以陛下之圣明。
以当今之功业。
诚能博求时俊。
上下同心。
则三皇可追而四。
五帝可俯而六矣。
夏殷周汉。
夫何足数焉。
咏史(上) 其四 光武 宋末元初 · 陈普
七言绝句 押支韵
经邦论道职何卑,又是前朝卖饼儿。
十乱五臣无煖席,三王四代是何时(自注:光武在位三十年三公二十人下狱杀之二,欧阳歙戴涉;欲杀而赦之一,王梁;自杀一,韩歆;罢免六,邓禹宋弘伏湛李通窦融朱浮;畏祸而退者三,邓禹李通窦融。其他碌碌幸免。惟吴汉以功,谨质而不置田宅,保禄位三十年。用人如此,何以为国。所谓讲论经理者,亦尝见虞夏商周有骤进骤退,今年下狱,明年自杀之人乎。明帝号为好古,不能改父之道,遂使其后三公无权,政移宦竖,以亡其国。然则建武永平之际,所讲何经,所论何道,所学何学哉。始王莽哀章金匮,用卖饼儿王盛为四将,天下所共笑也。光武初兴,又按赤伏符用王梁大司空,以谶文用孙咸大司马,群情不悦,始以吴汉易,后欲以罪诛。夫名应赤伏符而有可诛之罪,则所谓刘秀者,何足道哉。且人情所不悦,而与《河图》《洛书》同宝,抑何悖也。)
光武二十八将功业先后论 北宋 · 夏竦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一、《永乐大典》卷一八二七
炎汉中兴,龙飞白水
戎车四征,英雄竞起。
或奋身于行伍之下,或效用于义旗之始。
荡平寇难,克复洪业,功书旂常,宠列茅土。
永平之际,图形于南宫云台者二十有八人焉。
邓禹授西讨之略,岑彭建南征之效;
吴汉勇挚有谋,隐若敌国之势;
贾复方直多计,而少方面之勋;
寇恂之居河内冯异之守洛阳,轮挽折冲,并茂能绩。
陈俊太山而破张步耿弇延岑而扱临淄,王霸之颇识兵事,祭遵之选用儒雅,任光迎车驾而展用,马成筑亭障而厎绩,杜茂之破卢芳朱祐之降秦丰景丹之残五校,邳彤之屠邯郸耿纯之克赤眉,铫期之胜青犊,马武之力战无前,盖延之梯城破敌,功效尺寸,竞为忠良。
李忠疏财而受赐,臧宫执朴而见亲,王梁应符而被衮,刘植谈说而受封,坚镡傅俊之徒,刘隆万修之辈,事迹罕著,其名不远,然皆一时英勇之士也,而有遭会焉。
夫汉氏之兴也,高祖因秦之弊,提三尺剑而有天下,宽令善教,以怀民心。
三七厄会,大盗移国。
民思汉德,如涸望雨。
世祖因民之情,崛起南阳
诸将攀龙鳞,附凤翼,因日月之,仗大顺之义,故竞有攻城野战之略,而成中兴际会之事。
若考其隆杀,定其等差,据其所同而稽其所,度其所起而观其所立,则有先后矣。
夫德行宠位,归于邓禹,功业之际,则又殊焉,史氏言之,其详尚矣。
曰中兴将帅,立功名者多矣。
岑彭、冯异建方面之号,函谷以西,方城以南,二将之功实为大矣。
若冯贾之不伐,岑公之义信难矣。
夫言功者莫大于方面,居勋贵者莫善于不伐,临事者莫重于义信。
以是观之,二帅之功可以冠夫四七之列矣。
再上张丞相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六、《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一○
某窃惟丞相盛德大雅,汲贤渴士,拳拳以推毂善类、旌别淑慝为己任,四海一人而已。
至于正心诚意,常以不得进贤佐主为己忧,亦四海一人而已。
士之获私于门下,摄下缉而升堂,听教诲于左右,观道德于前后,最久且厚如某者,海内以几何人哉!
思念所及,辄于竭愚者千虑之一,以为高深涓埃之助。
矧阁下朝夕拳拳以为己任且以为己忧者,敢不恳恳然少摅悃愊乎?
窃闻马或泛驾而致千里,士或跅𧿇而立功名。
今天下之士所至鳞集,未易缕数,又阁下之志或有待而为如退之所云者,故未敢罗列以进。
试言其粗,倘以为可,而辟寘幕府,仆将继此而有请。
光武改元之初,擢县令王梁、卓茂二人,皆即日拜三公,其宠礼如此。
县令之职日轻,民益不理,盖上之人忽而不省其人之过也。
县令之政可称者,有若前庐陵叶行己,有若天台王琰,有若泉江令张大经,有若安福路植,有若宜春范如璋,皆著美誉而负声称者,其日已久矣。
行己元枢之犹子,邓江西柞知之;
,荆公之裔,浙东漕陈辉知之;
如璋胡文定之甥;
植,祭酒淳中家也;
大经,未有知者。
而其人或贫不能自立,或困于无资地。
行己贫尤甚,盖人多以元枢之嫌而莫肯言,遂掩其长,而当路蔑有举者,诚可叹惜。
方今都岩廊者,志得意满,谓在下举无遗贤。
独阁下卓然远览,有长虑却顾、为天下谋磐石巩固之心,宜仆之以此言渎于执事也。
虽然,此亦采其一长,而近时号为勤廉惠政者耳。
若曰必方古、茂而后取焉,则非仆之所敢知。
僭妄狂瞽,仰干钧严,下情不任陨越皇悚之至。
汉赤伏符颂 南宋 · 洪适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四三、《盘洲文集》卷二八
汉高皇帝以赤帝之子,提干将斩蛇泽中,寔启受命之符。
推之五行,协于火德。
历二百十有四年而贼臣扛鼎。
天未厌汉,乃命世祖再造王室。
更始三年,诸将请登尊位,而固避弗从。
先是天凤中尝至长安,受《尚书》于庐江许子威
至是而同舍生颍川彊华奉赤伏符以献,诸将以为符命昭然,万里合应,不可久旷,遂以其年之六月践阼高邑改元建武
超拜王梁大司空,用谶文也。
汉业复炎,卜年二百,而赤伏诚中兴之符,宜有歌颂,刻之金石,以传不朽,而史阙焉,谨追书之曰:
汉受天命,承尧之运。
断蛇著符,龙飞沛郡
赤帜禽歇,朱旗举秦。
协于火德,为天下君。
祚厄中叶,鼎移贼臣。
皇乾眷佑,复开真人。
诞生济阳,赤光照室。
嘉禾得名,龟兆告吉。
吉梦维何?
乘龙上天。
王迹维何?
火光赫然。
佳气郁葱,伯阿所望。
裒是灵贶,皆炎德祥。
披剪荆棘,整齐乾坤。
虓将拜手,请登至尊。
有臣曰华,奉符来谂。
惟我真主,名应图谶。
四七之际,火实主之。
系隆我汉,非君而谁。
爰即高邑,践阼建元。
王室再造,如障狂澜
氛荡八纮,烽销四鄙。
黔首更生,仰父俯子。
猗欤赤伏,实启中兴。
敢绍吉甫,作为颂声。
策问功臣 南宋 · 袁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七二、《絜斋集》卷六
问:汉、唐之际,人臣有功烈者,必表而扬之。
麒麟、云台、凌烟图画其人者是也。
麒麟所图才十一人,而黄霸、于定国之流不预焉,其选艰矣。
韩增、刘德、梁丘贺之徒,非有表见于世,顾乃得预于中兴辅佐之列,何耶?
云台二十八将,以邓禹元功为首,自是而下亦宜以功之大小为序。
弇之平齐,恂之守河内,彭之克延岑,异之破赤眉,皆其时卓然可称者,而序之于王梁、杜茂、傅俊、坚谭之下。
彼数子者,功何有焉,是何先后之失当耶?
马援椒房之亲,不得预云台,而凌烟则以无忌为首。
借曰贤而有功欤,考其辅佐,孰与房、杜?
论其战伐,何如英、卫?
椒房之亲而居其上,可乎?
志玄、宏基、开山、顺德之徒,琐琐焉无足称,而君集又叛臣也,乃得与元勋茂烈为伍。
太宗固非苟然者,其亦自有深意耶?
德宗差功臣为二等,其多至一百八十七人,大中时三十二人,是何扰扰然多功臣哉?
详考其人,真有功者几何?
名曰功臣,而无其实者又几何?
其悉以告。
石砻庙碑景定元年 宋末元初 · 欧阳守道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六、《巽斋文集》卷一三
石砻庙在庐陵郡东十里,不知创何代,今天子以郡士言神灵异有状,甫赐庙额曰孚应。
相传神姓刘氏,讳煐,与石勋、石材庙为伯仲季,汉长沙王后也,然无所考。
三庙相距一二十里,皆依石为屋,而石砻尤奇险,宜为神所宅。
然予谓斯神亦安用知名若氏哉?
自古相传岩栖谷隐之士虽不屑为世用,而其功利有自然及物,人神一也。
藐姑射山有神,畏垒山有老氏之役,疵厉不作,而年谷屡丰,吾不知其何故。
石韫玉,水含珠,山辉川媚,犹不容掩,而况德人之所居乎?
夫德人固辞名,名从之,非其心也。
石砻庙祝有年,远近之民跻攀请祷,神既应之矣,则相与推寻名氏,而请庙号以为荣
既有庙号,则他日君之、公之、侯之、王之,下得屡请而上不靳。
神居石砻,而承天之宠如是哉!
以予观于石砻,其山谷连接,盖自芙蓉峰蜿蜒而下,上迎大江
方其未为石砻,土石相半,至此乃纯石,牙角怒拔,若龙若虎,而莹净坚细,率可爱玩。
世之好事者第太湖之甲乙,拾菱溪之一二,诧以为异宝,此乃山积林立,不待聚而有之。
其峭拔处有瀑布斗落,以故居民绝远,樵牧无所利而至,使其不为神有,亦必有隐君子即之矣。
以理推之,神其或者斯人之流,不然,则兹山骨脉坚壮,气势磅礴,又有以发神之灵而相为用,宜神之灵异也。
景定元年春,予留山下月馀,识其里人王君国英。
王君严事斯神甚至,以神之庙号一新而未有碑,来求予文,乃为言神之所以为神,而又作诗以相里人之有祈者。
畴居此山,非人伊神。
不显维神,有泽及民。
既祀之庙,又请于朝。
天子有命,神德孔昭
山石岩岩,幽居之最。
胡能及物,使物蒙赖。
吾闻至人,退然无为。
功被天下,而物不知。
譬如空谷,声至响答。
响从何出,声亦谁
及物无心,况尸其名。
匪我应彼,彼则有情。
孰像神容,命服是饰。
那知超然,挥斥八极。
当其潜时,卷石可宫。
翕忽变化,乘云驭风。
我不知神,昔者谁氏。
视其择居,如隐君子
禦灾捍患,人则德之。
千古石砻,社而稷之。